365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最新版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 学院概况 > 机构介绍 >

机构介绍


动力系

动力系依托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江苏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致力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18人,副教授30人。主要的专业方向包括:

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全国唯一以泵为研究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是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本专业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接受现代化卓越工程师的全面训练;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测试技术、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自动控制、流体工程、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CAD/CFD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宽广的国际化视野,能从事能源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及其相关方面的设计、研发、运行、管理等工作。

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开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为锅炉的开发与设计、换热器新技术研究开发、煤气化技术研究、生物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大气污染控制研究等,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工程热物理与节能减排技术:培养集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本方向注重学科交叉,学习对象与常规能源动力、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密不可分,主要涉及各种能量的转换和有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关注过程中和过程后的排放及节能环保问题。通过热工学理论、测量与控制等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可再生能源与节能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学生将具备从事动力机械、制冷空调、换热设备和新能源等相关企业生产管理和能源科技创新的能力。

动力机械及智能化:专业依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一流课程创新团队、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教学名师培育等优质教学资源,借助江苏省动力机械清洁能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喷雾燃烧实验室等完备的教学、科研平台,以“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打造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发动机、船舶、工程机械、农林机械、军用车辆等行业,从事动力机械及创新性动力装置研究、开发、制造、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人才。

航空宇航动力(吴仲华班):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技术创新和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知识创新的优势,联合设立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宇航动力模块)。为纪念吴仲华院士的贡献,将该班级命名为吴仲华班。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成长为航空宇航动力及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为学分制,由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每年遴选30名优秀学生进入吴仲华本科生班,按照《吴仲华班学生遴选办法》实施。专门针对吴仲华本科生班设置“工程热物理所优秀本科生奖学金”。课程学习主要在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完成,工程热物理所提供前沿科学讲座、专业实习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招收优秀学生到研究所完成毕业设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吴仲华硕博连读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顺应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以“数理基础厚实、专业交叉融合、工程思维导向、实践能力创新、个性模块管理”为特色,针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效利用、电力系统及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的储能需求,在储能技术基础理论、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及安全运维、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技术经济性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致力于培养学生整合思维、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储备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能够从事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储能材料制备、电池制备等领域的创新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未来储能产业领域的需求。

建筑环境系

建筑环境与能源系主要承担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时从事制冷空调、建筑节能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生培养工作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1998年开始筹建,2000年获得批准,2001年招收第1届本科生,目前毕业本科学生将近1000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等方向招收研究生已近20年,已培养研究生近100名。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均受到相关领域用户的欢迎,就业形势优良。

建筑环境与能源系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讲师9人,一直致力于相关学科及本专业的建设,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暖通空调新技术;2.工业与建筑传热过程的强化与控制;3.热泵结构与过程优化;4.建筑墙体与生态系统等。目前在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平台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等。

建筑环境与能源系教学科研设备比较完善,现有先进的热泵试验台、通风试验台、空调试验台、供暖试验台、建筑空调人工气候试验室、汽车空调人工气候试验室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本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能源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是在1982年原机械工业部批准我校建立的三个研究室之一——工程热物理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近些年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依托现有的清洁能源应用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柴油应用技术省工程中心、生物质能研究所的众多资源在新能源利用和开发及节能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科学研究。先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得20余项国家、部省级奖励,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在专业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在新能源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近三年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8项,各类金课4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2010年全国首批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11所院校之一,2014年担任全国新能源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4年获全国新能源专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0年获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新能源系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现有主要研究方向有:1、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2、中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3、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4、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及纳米自组装;5、聚光光伏系统及光电光热系统;6、晶硅材料及理论研究。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学科研设备完善,现有先进的高速数码摄像系统、Micro-PIV测试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教学试验台、太阳能电池特性测定试验台、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试验台、太阳能风光互补试验台、燃料电池试验台、气相沉积模拟实验台、生物质气化试验台、生物柴油燃油喷射及喷雾试验台、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试验台,为本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主要承担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储能产业和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需求。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转型重大需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牵头成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兼具研发、生产、管理能力的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服务于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储存、转换及应用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地方及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本专业具有一批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积累深厚,聚焦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氢能存储与利用等关键性前沿技术,重点围绕动力电池、氢能高效利用、储能系统为核心的三个科研方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等20余项,并在工业应用领域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流体机械研究所

流体机械研究所依托于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江苏省优势学科,开展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装备的设计研发工作,培养在流体机械及工程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卓越工程专业人才。

研究所拥有一支科研、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7人,副教授8人,省级人才4人。经过多年发展,研究所已形成了下列特色研究方向:流体机械内部复杂非稳态流动;空化多相流动;流体机械优化设计理论及高端泵类产品开发;

流体密封润滑理论;流体机械非线性转子动力学;低噪声舰船用泵、核泵、微泵等特种泵开发;

研究所长期与中船重工、沈鼓集团、哈电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第三代CAP1400核主泵水力模型开发、辅助给水电动泵水力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卡拉奇K2/K3上充泵开发、高汽蚀性能除气塔、前贮槽泵开发以及高汽蚀性能凝水泵、循环泵开发、低噪声轴流式循环泵、离心泵开发等,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核电、海军装备、环保等领域,相关产品的成功开发为核电设备国产化等、低噪声舰船用泵技术瓶颈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获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流体力学及多相流研究所

流体力学及多相流研究所源于1963成立的流体力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研究所长期专注于荷电多相流理论及工程应用、能源动力工程中的多相流与复杂流动、生物质能源高效制备及利用、以及工业过程节能环保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将静电雾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农业植保、雾化燃烧与冷却、增湿降温除尘以及静电过程强化反应过程等领域。先后承担及完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五年来,研究所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科学进步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室外环境空气调控技术已经成果应用于三峡工程、北京奥运话与世博会等重点工程或大型集会场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Physics of Fluids、Experimental Thermal & Fluid Scienc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著名期刊发表高水水平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

力学与航空宇航动力研究所

力学与航空宇航动力研究所现有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六大人才高峰”各1人。在航空航天推进、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与智能控制、空间飞行器/探测器热管理、水下航行体空泡动力学和湍流减阻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与航天九院、中船重工702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碳元科技及南京理工和天津大学等单位建立合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燃烧和两相爆轰理论;复杂约束下飞行器系统总体优化及研制试验技术;空间飞行器/探测器电子/光电子器件热控和机翼表面防冰/除冰;复杂流体动力学、湍流减阻与CFD算法。近年来,本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所

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共1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金山青年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1人。在动力机械喷雾燃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替代燃料发动机、微动力装置开发、层流火焰与燃烧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长期与中船动力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江苏江动柴油机制造有限公司、扬州建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船动力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船舶、商用汽车、环保等领域。本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动力机械高效清洁燃烧;动力机械智能化;动力总成设计、动力机械尾气后处理;汽车混合动力技术等。研究成果主要有:承担国家科技部工业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计划、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近5年发表一区、二区SCI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件。本研究所老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西班牙CMT研究所、日本广岛大学、荷兰格罗林根大学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现有专职人员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1人。主要从事气液燃料燃烧基础理论、高效低污染燃烧设备和动力机械装置开发、航空发动机点火与燃烧、微尺度传热和燃烧、能源系统热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等研究工作。长期与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无锡康明斯涡轮增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嘉和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蒸集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汽车、无人机、发电机组和环保等领域。主要研究方有微小尺度燃烧的基础性研究及微热光电系统设计;转子发动机缸内工作工程基础研究和新型燃烧模式设计;爆轰波形成机理及传播特性的基础性研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低浓度甲烷高效转化催化剂设计;相变冷却与储能等;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项目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论文、专利、获奖: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推广应用与典型案例有:柴油机构改进;共轨喷射系统;转子发动机;旋转爆轰发动机;微型燃烧器;纯电动汽车恒温热管理系统;电池模组液冷板;汽车散热器设计及性能分析软件;消雾冷却塔计算软件;复合相变材料;相变储能系统;天然气非贵金属催化剂等。

热能工程研究所

热能工程研究所共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在燃煤电站锅炉优化设计、燃烧污染物控制/减排技术、煤/生物质气化技术及装备、多相流数值模拟、换热器及强化传热技术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节能减排多个工业生产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共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课题20多项,发表高水平国际SCI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ESI Top 1%高被引论文2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

人工环境设备研究所

人工环境设备研究所共12人,其中教授3人(含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在室内热湿环境、流动与强化换热、热泵节能干燥技术、相变储能材料、生物力学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室内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研究;流动与强化换热技术;相变储能材料与节能墙体。主要的科研成果有: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8项;SCI论文50余篇,专利20余项。

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所

生物之能源研究所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共有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江苏省“333”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1人,科技副总2人。在生物质的燃烧利用与热解制油技术、中低品位余热利用和大气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长期与太湖锅炉、无锡威孚、镇江北汽集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生物质电厂、工业余热、环保等领域。本研究所科研方向十分广泛,主要有: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中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技术。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科研成果,在省部级以上的项目20余项,论文80余篇、专利60余项。科研成果主要有:共催化热解研究成果(大型海藻,陆生生物质);微藻培养利用研究成果。

储能技术研究所

储能技术研究所围绕电化学储能、氢能综合利用和储能系统等领域,致力于推动储能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方向包括动力电池、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储能系统设计管理等。研究所现有15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9名,兼职教师6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7名。所里成员陆续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金和企业横向委托项目等20余项,已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Small,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J. Energy. Chem.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并有2名教师分别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青年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技副总。研究所还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陆续与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孚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利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保持技术合作,为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节能技术研究院

节能技术研究院于2018年开始筹建,2019年6月依托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组建院级科研机构,并于2020年11月正式获批校级专职科研机构。研究院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国际化、年轻化和高层次等显著特征,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超过70%,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占比超过60%,主要来自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韩国庆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本领域的国内外著名院校。

节能技术研究院主要聚焦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突破常规能源的高效清洁低碳利用技术、开发先进的工业过程节能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新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为主要目标,依托365体育app官网版下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强化人才培养与实验平台建设,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结合,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节能技术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目前,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效燃烧与绿色减排、工业过程节能及建筑节能、新能源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已与本领域的部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服务落地。近年来,研究院专兼职人员已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由1963年以来先后创建的流体力学、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实验室合并组建而成,下设流体力学与流体工程、流体机械、热能与建环、工程热物理等四个模块。实验室建筑面积7719㎡。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多万元。其中拥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三维立体粒子流速场仪(PIV)、三维相位多普勒粒子动态分析仪(PDPA)、高速动态分析仪、烟气分析仪,以及1.0m×1.4m开闭两用低速回流风洞、流化床气体净化实验台、微量热天平、机电教学实验装置、多功能动态燃烧模拟试验装置、大型暖通综合实验装置、小型水泵综合性能实验台、风机性能实验台和水泵性能闭式实验台等先进仪器设备。实验中心现有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5人,其中博导1人,研究员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实验室实行以院管为主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负责学院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管理工作。实验中心所在学科领域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流体力学硕士点。其中二级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中心已成为能源动力、建筑环境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学院微信公众号

365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微博